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,2025年4月18日,齐鲁工业大学政法学院与济南市公安局携手,制作平阴玫瑰、仁风西瓜、章丘铁锅、龙山黑陶等济南地理标志与非遗文化产品视频制作与宣传片,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担当推广大使。
视频1:平阴玫瑰、仁风西瓜
视频2:章丘铁锅、龙山黑陶
同一天,齐鲁工业大学政法学院“稷下问耕”实践团赴夏津县开展了地理标志产品专项调研。此次活动作为4月26日知识产权日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,团队重点聚焦于“夏津椹果”地理标志的应用与保护,探索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,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。
一、地理标志保护:筑牢产业法治屏障
在夏津县综治治理服务中心,实践团深入调研了地理标志保护机制。该中心依托“一网统管”平台,建立了知识产权纠纷的快速响应机制。2024年,该平台共办理群众诉求超过6万件,成功化解纠纷3400起。特别是在椹果采摘季,平台通过智能预警系统调度绿色运输通道,有效保障了供应链的畅通与稳定。
二、专利技术赋能:传统产业转型升级
走进山东椹树下生物科技公司,低温发酵专利技术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关注。该企业拥有低温发酵技术开发的专利产品——“椹果宝椹酒”,并与高校共同建设了专利导航平台,每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。企业还建立了296亩示范基地,通过“保护价”收购模式,带动周边3000亩合作社的种植,惠及千户果农。此外,全自动分拣线的投入使用,实现了椹果的精准分级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。
三、非遗知识产权:传统文化现代演绎
在非遗展厅内,《古桑赋》等13项桑蚕类非遗作品已完成著作权登记,马堤吹腔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也正在申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。实践团积极参与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,探索将非遗传承融入知识产权实践教学体系,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
四、地标产品运营:品牌价值深度挖掘
在德州麦势兄弟公司,师生调研了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机制。企业通过“地理标志+企业商标”双标管理模式,每年授权使用地理标志标识超过百万次,推动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,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。
五、启示与展望:知识产权赋能产业振兴
一纸专利,凝结了创新生态、知识产权赋能与成果转化的时代密码。实践团深刻体悟到,从农耕文明到知识产权强国,夏津正通过知识产权实践教学,证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蕴藏在知识产权的创造、运用、保护与管理之中。这里的教学改革试验田将教案转化为产教协同的载体,以产业链为基石,书写着知识产权教育的“中国范式”:每一个案例不仅是教学的突破,更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范,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。
凤凰网报道标题链接:
地理标志黄金果激活乡村产业链——齐鲁工大学子调研夏津椹果振兴密码
https://sd.ifeng.com/c/8igGRicosG1
https://ishare.ifeng.com/c/s/v004SXW4zeyc2wh40DbpFfYYYz-_RZjYIoV08xobXaMzh5n8__?from=ucms_web